瀏覽人數 : 正在讀取 發布時間 : 2021-07-17
項目信息
項目類型:社區建筑,更新項目
項目地點:昆山,中國
設計單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
室內單位:蘇州金典銘筑裝飾設計
面積:367 m2
項目年份:2019
△ 新建部分
△ 西浜村鳥瞰
這座農房位于昆山市巴城鎮西浜村,在2016年落成的西浜村昆曲學社東邊,便是以微介入方式恢復鄉村文化,鄉愁鄉貌的又一次重要探索。當年學社的建成,搭建了村民了解和熟知本土文化朝夕相處的文化媒介,小村中昆曲縈繞,來者駐步停留,研習玉山雅集。小建筑也和周邊村民的生活緊密結合,互惠互助。
△ 小橋與村莊
△ 橋上看去
這座房子曾經是村民老顧的家(化名),也曾作為學社建設的臨時指揮部。2017年,老顧要隨子女進城居住,便搬走了。有人建議將老房拆除,設計團隊堅決反對,在往來爭辯中,有關領導親自帶隊到北京,與我們協商小房子去留問題,最后,終于達成一致:保留老房子,改造后交給設計團隊使用,以方便團隊長期駐守當地鄉村,為昆山的鄉村建設發揮力量!
于是,這座小農房有了新的用途——鄉村工作站,在昆曲學社旁興建起來,由昆山城投公司負責投資建設。整個設計建造過程非常細致用心,嘗試探索普通農房的加固改造策略。
△ 工作站與學社
首先,大家確立的原則就是主房不拆,保持鄉村的風貌和肌理。這個決定從經濟上說不算合理,因為房屋質量較差,空斗墻破損嚴重。加固的費用可能是新建的2~3倍,但是為了保留鄉愁,讓老顧的回憶還在;保護鄉村機理,讓村民認識到老房子的美;探索加固方法,尋找適合江南村落的更新方式,團隊盡最大努力保護這棟岌岌可危的老房子。對房屋基礎重新進行了混凝土灌注,對空斗墻,細心的開鑿,灌注加固砂漿,外側進行掛網砂漿加固。在樓面板和屋頂很多地方,不得不采用角鋼對于開裂部分進行加固。房子的格局完全保持不變,樓上兩間臥室,樓下一間臥室一間由原來客廳改造的圖書室。保留的老房子滿足了日后入住“新村民”的生活需要。
修復屋頂過程中,大家對拆開吊頂看到的木屋架贊不絕口,經過商議,施工隊小心翼翼地將木屋架和草席子保留了下來,并確保日后可以安裝回去。
為了保持老墻的機理,對已經快脫落的水泥墻皮的保護與加固,不僅是對房屋原本風貌的尊重,更加是對保護技術的研究和探索?,F場在設計師和業主代表的緊密監督下,對開裂的縫兒小心剔除,然后補刷砂漿,對于起鼓的位置小心敲開,灌注粘接劑,整個修復過程如同修復一幅古畫,細致入微,這也是整個團隊對于鄉村建設的基本態度:小心謹慎,細致入微。
△ 保留的老房
△ 一層加固的角鋼和樓板
△ 加固的樓梯
△ 二樓的臥室與老屋頂
其次,對于原本質量很差的附屬用房,原來的廚房、雜物房等等,進行了新的規劃。駐場團隊需要較大的工作空間,于是采取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策略,將院落覆蓋起來,為了減少大屋面對鄉村機理的影響,采用了三處折疊的方式,化解大屋面的體量。同時為了誠實地表達新建部分,這個屋面采用了全新的鋼結構和金屬瓦,這一點和昆曲學社采用了同樣的處理手法。大屋頂的南側保留了一處小小的院落,為了提高采光,采用了雙層花磚墻。大屋頂的西側是一個敞院兒,也是入口之處,此處是放農具的地方,亦可放置電動車或自行車,總之,房子的附屬部門充分滿足了“新村民們”生產的需要。
△ 老墻與新建
△ 小院
△ 小院
△ 小院之外
關于建筑的室內,完全是全新植入的設計方法,二樓的老走廊變成了工作臺,新建的廚房上面是開沙龍的小劇場,而沙龍臺階的下面,是空調的出風口,竹匠們在竹地板上一個一個手工開鑿了空調的出風口。新老房子的交界處清晰可見,見證著兩棟建筑之間的有機生長。而整個設計再次把新項目織補到了新浜村的機理中,風景依舊如畫,小橋偎依人家,原來幾乎已經被放棄的老村子,再次注入了新的生命。
△ 二樓的沙龍區
△ 二樓的看臺
△ 工作區
△ 討論區
△ 討論區
△ 一層的圖書室
這是一次用心的農房改造,也是一次積極的嘗試,這種基于原有農房精細改造的策略表達了我們對鄉村設計的一貫立場:首先要慢下來,昆曲學社2016年,鄉村工作站2018年,景觀修復一直在做,在這個小村子里的改造已經經歷了5年多時間。其次要少一點,昆曲學社實際使用面積不足千平米,工作站三百多平米,鄉村本來就小,不宜一下子改造太多或新建一大片,畢竟會造成肌理的破壞。最后是精心與細致,我們的鄉村是祖輩一點點留下來的,彌足珍貴,應該像修補傳世之寶一樣細致的刻畫:耐心而不是急躁,省錢而不是廉價,小微而不是好大,伴隨而不是一時興起……只有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才能真正地修復鄉村,復興鄉土文化。
△ 遠眺陽澄湖
△ 鴨子經過
模型與圖紙
△ 模型
△ 一層平面圖
△ 二層平面圖
△ G-A軸立面圖
△ A-G軸立面圖
△ 1-5軸立面圖
△ 5-1軸立面圖
△ 1-1剖面圖
△ 2-2剖面圖
△ 3-3剖面圖
△ 4-4剖面圖
△ 5-5剖面圖
△ 8-8剖面圖
△ 分析圖